2022-12-14 13:31:12 来源: 农民日报
原标题:气候智慧型农业助推粮食生产转型升级——来自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褐土区”的报道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冬至临近,走进位于褐土区的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丰科技家庭农场,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成片的玉米都已收割完毕,农场院里最显眼的是那铺满玉米棒儿的黄灿灿的“晒粮场”,农场主马树海正忙着把收获的玉米脱粒后运往粮站,玉米秸秆全部覆盖在地表,像是大地的“一层棉被”。这片丰收美丽的场景,得益于近年来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落地开花。
探寻气候智慧型农业新模式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东北地区西南部,地处蒙古高原向辽河平原过渡的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褐土区,现有耕地面积500余万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生态屏障区。
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和光热资源丰富叠加驱动,导致农田土壤进一步恶化,土壤微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适应气候变化的缓冲能力不断降低;同时,作为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域气候呈现温度逐年升高、降雨逐年减少态势,暖干化趋势愈加明显,传统的单一作物种植模式导致农田生态系统韧性差、稳产性变弱,已经难以适应气候变化;过度依靠化肥和多次耕翻,加速了土壤侵蚀和地力劣化,并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
2020年12月8日,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先正达集团中国共同合作推动的“气候智慧型农业—华北平原和东北地区秸秆还田与土壤健康促进(润田)项目”(以下简称“润田”项目)正式启动,旨在通过秸秆还田技术优化与秸秆还田模式构建,建立秸秆还田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与推广服务,提出并推广与不同生态类型区特点相适应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提高区域秸秆还田作业质量,提升农田土壤质量,促进农田土壤健康,强化固碳减排功能。
为探寻适宜于东北褐土地区的气候智慧型农业新模式,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北方旱地耕作制度团队依托“润田”项目,结合以往工作基础,在辽河平原典型褐土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围绕旱地耕作制度创新,开展了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构建研究,利用在农作制度区划、土壤耕作与养地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农田水肥调控、水土保持和旱作农业区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多项原始创新成果,集成构建了以作物多元化种植和秸秆科学还田技术为核心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阜新模式”。
“过去我们种地,干旱年份减产是正常现象,有的年头坡地甚至颗粒无收,这两年采用秸秆还田新技术,旱年不减产,正常年份还多收,今年光苞米就能多赚6万块钱,真是尝到了甜头。”马树海笑着告诉记者。
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固本镇,负责实施“润田”项目示范任务的阜蒙县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亮告诉记者:“应用‘阜新模式’,一亩地能省机械作业费40-90元。虽然增加一次苗后除草及二次病虫害预防,综合算下来一亩地种地成本是326元,比以往种地成本多了32元,但产量增加了,算总账和过去相比还增加100多元收入。”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副县长张文远介绍,气候智慧型农业“阜新模式”的应用,对于稳定提高该县粮食生产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2020年在遭遇连续38天伏旱的情况下,全县粮食产量达到了25亿斤,2021年在降雨较充沛的年型下更是达到了29.3亿斤,而今年在出现一定涝灾的情况下,产量仍然可以保持在30亿斤左右,充分彰显了该技术的稳定性。
提升农田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
中国气候智慧型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阜表示,气候智慧型农业的发展理念总体上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需求,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减缓气候变化影响、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农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占祥介绍,“阜新模式”的构建为东北褐土区秸秆科学还田提供了指导,同时建立的集秸秆还田、播种、施肥、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作物生产全流程于一体的技术规范,可有效推动褐土区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技术标准化,真正实现技术的可复制、能推广、见实效。
负责“润田”项目辽宁阜新项目区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所长白伟告诉记者,在阜新地区连续实施5年的监测结果显示,产量显著高于传统种植,项目区平均农田风蚀降低85%以上,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三四个百分点,生产过程减排温室气体(氧化亚氮)11.6%,平均增产10.66%,且产量年际间稳产性更高,显著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
让产量说话,转变农民观念
一直以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都流行着一句话,也是当地农技人员总结该地区玉米低产的主要原因,“一少四低三不高”。即降水量少,种植密度、土壤抗旱能力、植株抗倒伏能力、农田水肥利用效率低,玉米产量、效益和农民采用新模式种植的积极性不高。
“2019年的一场大风,眼睁睁看着刚结穗打粒的苞米被刮了个一塌糊涂,真是太惨了!”马树海说到极端天气的影响仍心有余悸。
2021年,在专家指导下,马树海的农场全部耕地应用了气候智慧型农业模式,玉米保苗率提高了10%,示范田每亩产量达到650公斤左右。马树海家的玉米仓满了,村民瞅着眼热,盘算着自己下一年的种法。果然,2022年一下子就有十几户、1000多亩地“加盟试验”,家家都增产了。
阜蒙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王晓东说,推广应用新技术,关键是农民观念要转变,而让农民转变观念其实也简单,建“样板田”,让农民看到增产,并从心底里乐意接受,农民对新技术的认可往往需要一个过程,那就是让产量说话,让增产增收成为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润田”项目的示范带动下,阜新镇桃李村农民对气候智慧型农业的认知度从3年前不足5%,达到现在的95%以上,因为尝到了增产增效的甜头,很多农民舍弃了几十年不曾改变的传统种植方法。阜新市现有耕地706万亩,其中玉米486万亩,30%的面积都采用了该项技术。
(白伟 张哲 李俊霖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艺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