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高水平科技创新 中国塑料加工业奋力共"塑"绿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视点

2023-02-27 18:23:0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南京2月27日讯 (记者 苏兰)“如果说环保业名著《寂静的春天》让世人警醒出现‘沉寂的春天’,那么,今天来南京参加业界期盼已久的线下展会,看到同行‘狂飙’式发展态势,我很振奋,感到塑料业‘奋发的春天’正扑面而来.....”2月25日,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塑料展暨塑料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展览会现场(以下简称展会)现场,来自福建从事食品级塑膜生产管理的侯先生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出了心声。

在展会现场,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科技的塑料零部件吸引了观众驻足探究。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资料图)

据悉,此次展会因疫情不得不两次延期,全行业期盼已久,2月25日-27日,全产业链上下游1000多家企业竞相参展,其中大型骨干企业、上市公司、百强企业参展比重远超往届。展会总规模达5万平方米,汇聚了全行业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及智能化技术最新发展成果。连日来,观众观展热情持续升温,现场商贸洽谈活跃。据统计,连日来累计观众已超6万人次。

置身展会现场,记者发现,中国塑料行业绿色发展成果“顶天立地”:这边刚有人被包装新鲜蔬菜的薄膜的保鲜力吸引,那边就有人惊呼汉堡、饼干、糖果等等食品绿色包装的艺术画太赞了;继而,人们又惊叹卫星及载人飞船内部导线、航空航天发动机周围的控制线及护套等等都是高端塑料产品制成.....

在展会现场,应用于日常生活包装的食品级塑膜引起了观众好奇。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塑料行业跟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多年发展,行业呈现量质齐升局面。据统计,中国塑料产品自1952年的200吨增长至2022年的7772万吨,复合增速达20.2%。27年来增长38倍。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批像航空航天、蛟龙号、高铁等等高精领域的关键零部件获得突破并锤炼出高质量应用产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接地气’的绿色创新成果服务经济社会,惠及民生。”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王占杰理事长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强化科技创新 力促行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塑料加工行业以科技创新、绿色低碳、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为重心,坚持科技引领,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显著成效。

在2月25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致辞。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在与展览会同期举办的主题为“开拓创新促转型,锐意进取谋发展”的第三届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上,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介绍,2022年,塑料加工行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近2.3万亿元,利润总额超过1320亿元,出口总额近1080亿美元,同比增长9.3%。

“塑料加工行业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发明奖8项,科学技术进步奖30项。截止目前,建成轻工行业重点实验室14个,工程技术6个。全行业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张崇和强调,近两年,塑料加工行业26家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工厂,42个产品进入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名单,4家企业获得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称号,150余家企业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企业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15项产品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教授在科技大会报告中表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引进不来。自主创新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做大做强自身的必由之路。”

蹇锡高进一步阐释,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器长期暴露于极端温度和有害射线环境中,严苛的条件,对依靠复杂电子设备发射信号的航行仪器的耐极限能量要求非常高。研发团队励精图治,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卫星及载人飞船内部导线、传感器等耐温设施,航空航天发动机周围的控制线及护套,飞行器液压系统和燃油系统的动静密封部件等等,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成功转化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引领行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在展会现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王占杰理事长(右二)向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左二)介绍行业发展情况。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在解决塑料行业“卡脖子”技术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浙江双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同众多企业一同在此次科技大会上受到表彰,公司凭借在国内最早研发的超大口径聚乙烯实壁管装备PE2600打破了国外设备的垄断。

该公司吴文强总经理代表受表彰的企业发言时表示,强化科技创新让企业脱颖而出,为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找到了新路径。中国国际塑料展龙头企业汇聚、科研院所集中、品牌会议纷呈,是连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纽带。企业不仅能斩获市场订单。还能获取新技术、新理念,开拓新视野,持续发掘新市场。

直面痛点打通堵点 坚持绿色低碳引领发展

尽管中国塑料加工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中国塑料工业协会2022年颁布的《中国塑料加工业绿色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塑料加工全行业应对塑料污染的全链条治理能力相对不强,从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到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体系不够健全,塑料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力度相对不强,资源化利用水平较低。目前,我国塑料回收利用行业发展综合规划尚未完善,相关制度不健全。

在展会现场,浙江塑料管道企业最新研发的产品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兴趣。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企业也直面发展中的痛点。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金发科技副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李建军从实践中总结出塑料制造业业三大痛点:即塑料制造管控节点多,且分散不连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难度大;塑料制造过程多处于黑箱状态,工艺差异大、检测时效差、质量波动大;塑料制造过程生产要素离散、孤立、差异大,与现行流程性管理软件匹配性差。

如何直击痛点,打通发展堵点?李建军给出了解决方案:强化以智能化设备和个性化软件为基础的高度自动化、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生产过程可视化,实现多层次、节点集成的云控制平台大规模定制。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金发科技副董事长兼首席战略官李建军第三届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上阐述生活源废塑料高质循环利用共性技术质量体系研究成果。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借助再生塑料行业内唯一的‘高分子资源高质化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权威研发能力以及对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的共性技术和废塑料高质回收技术的研究,公司在环保高质再生塑料的回收与前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已为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家国际知名企业提供服务,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包装、家居、汽车、IT、电子、能源等行业。”李建军介绍。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国团队针对塑料废物管理等问题研究多年并取得成果。

“塑料废物管理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厘清塑料包装代谢机理,识别材料回收替代路径,是推动绿色低碳包装、控制环境泄漏率的一个基础性科学问题。”温宗国表示,针对10多种细分包装材料,建立本地化环境影响科学数据,进行支撑绿色低碳包装的生态设计;开展万余次实证检测,精准刻画城市级500米网格化废弃规律;应用高清摄像和光谱图像识别算法,开发塑料包装废物智能化分选技术……小小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就这样研究的明明白白,生活中的废弃包装物变成极具研究价值的研究课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温宗在第三届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上发表学术报告。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社会各界从不同层面在奋进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作为全行业该如何找准方向,全面改进呢?《纲要》给出了时间表、路线图以及约束性指标:

塑料加工行业要全面实施行业绿色发展战略,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围绕深探目标,促进绿色升级,推动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绿色设计,推进回收利用,科学推广降解塑料应用,注重绿色法规。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园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九项工作,实现能源效率稳步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产业绿色发展能级提升,塑料加工业能源效率稳步提升。规划到2025年,塑料加工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规上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13.5%。

第三届中国塑料行业科技大会上,专家们的研究报告让人们塑料循环经济概况一目了然。中国经济网记者苏兰/摄

如何高质量完成目标?经过大量深入调研,张崇和提出四点建议:

首先,攻克重点关键技术,推动塑料工业科技转型发展。对标国际先进,紧跟科技前沿,在新能源功能性应用膜材料、无溶剂环保材料、废弃塑料高值化利用、高功能性工程塑料等重点领域,组织技术攻关,争取国际领先。要大力采用循环利用技术,推进塑料加工生态化建设,集中行业力量,开展塑料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创新研究。

其次,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动塑料工业全面转型发展。要充分发挥专家院士、大学院所的创新引领作用,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产学研用集成创新,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共研发同转化的协同体系。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畅通成果转化渠道,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整体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此外,强化低碳生态制造,推动塑料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要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升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加强新型绿色环保功能材料采用,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新技术新产品,降低应用成本,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要推动绿色化工厂升级改造,加快低碳化产品技术研发,加强生态化降解机理研究,构建塑料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核算体系,培育规范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新业态新模式。以低碳化、生态化技术,推动塑料加工行业绿色转型发展。

再有,深化数字“三品”行动,推动塑料工业智能转型发展。发改委、工信部等5部门发布的《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塑料加工行业,要数智化赋能增品种;要数智化赋能创品牌,利用数字化技术,精准品牌定位,扩大品牌影响,提升品牌感知度,增强品牌价值量,培养品牌“专精特新”,培育全球知名品牌。

“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国塑料加工行业正以责任之心、坚毅之志,协同并进,开创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王占杰表示。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