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1 07:22:10 来源: 工人日报
阅读提示
作为亚欧大陆桥重要通道的额哈铁路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里全年5级以上大风天气达到260天以上,线路有120多公里属于沙害严重地段。
6月23日早上6点,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工长秦建军带着5名工人,开始巡查额哈线天草站附近的网格沙障。广袤的戈壁上,6个穿着深蓝色工服的人成了一排排网格间的点缀。
(资料图)
他们一直忙到中午12点,共查到60多处问题,有的沙障被大风刮坏,有的被老鼠咬破。网格中有他们种下的梭梭,一条黑色的水管正在滴灌。“看,管子这儿漏了,沙漠里本来就缺水,得赶紧修好!”秦建军对记者说,“治沙就跟织毛衣一样,得一针一针往前织,破了还得补。”
作为亚欧大陆桥重要通道的额哈铁路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这里全年5级以上大风天气达到260天以上,线路有120多公里属于沙害严重地段。2019年以来,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运管公司呼和浩特公司额济纳运营维管段相继应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等手段建起风沙防护工程。
治沙并非一蹴而就。受大风和鼠害等影响,目前部分治沙设施出现损坏或老化现象。今年5月,该段成立治沙工区,秦建军任工长。他们不仅要给防沙设备“缝缝补补”,还要给固沙植物“喂水”。
与沙搏斗是一种磨砺
“坐在火车里,看着绿色一点点没有了,大家的话也一点点没有了。”在额济纳段党总支书记雷强强脑海中,清晰地保留着2015年5月12日和同事们第一次踏上这片戈壁时的情景。
不见绿,只见风沙。“三天一场风,只多不少。”主管治沙的副段长阚宏达说,风沙经常把铁轨覆盖甚至掩埋,给行车安全带来隐患,最严重时还可能引起列车倾覆,所以一刮大风,大家就要顶着风沙往外冲,及时清理沙害,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
仅以2018年3月为例,额济纳沙尘暴天气有13天,当月线路被掩埋6次。
大风裹挟着黄沙怒吼着从身旁掠过,清沙的人们使尽全身力气,铲起轨道上的黄沙抛洒至线路外侧。阚宏达印象最深的一次沙害,“当时10米外就看不见人了,沙尘遮天蔽日,我们车间七八十人,加上机关共计100多人,从傍晚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多,最后一拨人撤离已经是清晨四五点。”
28岁的褚益仑是2019年来到额济纳,一来就干治沙。“戈壁上阳光很厉害,一天下来,脸上只有墨镜印子那里是白的。”有一次,安装网格的时突然来了沙尘暴,“像一面沙墙,把一半人都围进去了。”他曾经当过消防员,在他看来,在戈壁中与沙搏斗,是另一种磨砺,“可以磨练出钢铁般的意志。”
治沙考验着毅力和耐心
从清沙到治沙,转变发生在2019年。
2019年5月,额济纳段开始建设为期3年的风沙防护工程,对额哈铁路沿线风沙侵蚀地段进行沙害整治工作。段上成立治沙工程管理小组,从各车间抽调精兵强将270余人,下设清沙、高立式沙障、PE网格3个作业队。
“当时铁路旁的边坡、护网全被沙掩埋了,我们一共清了3万多方沙,建起了三道屏障。”阚宏达介绍,第一道是1.8米高的高立式沙障,第二道是0.5米高的网格沙障,第三道是0.3米高的网格沙障,其中穿插着种梭梭。
当时,他们戴着护目镜和面罩,全副武装地铲沙。沙里有石头,铲起来格外费力气,干半小时手就发抖了。安装沙障有量化指标,两个人一天安装15孔,大家抢着干,一个个心气都很高,大家觉得“先干完挺有面”。有人崴脚了,也不肯休息,留下来接着干。
铲沙考验着毅力,种梭梭考验着耐心。副段长李云博介绍,戈壁滩是盐碱地,树难存活,得持续浇水,逐步改善土壤,第三年树苗终于长出来了。然后一个月浇一次水,连浇3次,保成活。
比起工程治沙,生物固沙更具可持续性。每年春季是种植梭梭树的黄金期,有效时间不足两个月,起早贪黑便成了家常便饭。截至目前,他们共计种植梭梭树120万余株,还铺设了106.8万米滴灌管,保证树苗成活率。很多人都是兼职来干的,包括段机关的管理人员。“所有人一起干,彰显了一种决心,要把沙治好。”阚宏达说。
段上组织了劳动竞赛,谁都不想落后。2019年底选出八大治沙勇士,黑瘦的刘志磊是其中之一,他如今也是治沙工区副工长。在一群黑脸膛的同事中,刘志磊比其他人“黑了几个色度”,如同雕塑一般。“别看他瘦,但有劲,他带的组在劳动竞赛里一直是第一。”雷强强说。
“不抗争,风沙就会淹没你”
“不与风沙抗争,风沙就会淹没你。”秦建军坦言,上班20年来,治沙那3年是最苦最累的。
先苦后甜。额哈线风沙防护工程历时3年,治沙人在额哈铁路两侧建起了316万平方米的网格沙障和351公里高立式沙障,有效减少了风沙对铁路的侵害。
绿色沿着钢轨一寸寸向前延伸。“刚开始坐火车来的时候,铁路两边都光秃秃的,现在我们建的治沙工程像两条绿色的哈达,守护着这条铁路。”说这话时,刘志磊这个黑瘦的汉子有种别样的柔情。
“治沙效果真好,以前一下雨,行车指挥控制台屏幕上都是红光带,这是沙子潮了引发导电等异常现象,现在基本没有了。”天草综合车间主任胡鹏飞一脸的欣慰。
阚宏达则带着点“小骄傲”地列举了治沙的一系列成效:现在轨道上很干净,运维人员也不用那么累地去清沙了。“治沙还改善了这里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降水量从一年5毫米增加到10毫米,风沙也减弱了,连骆驼栖息地都变多了,消失的羚羊又出现了。”
当绿色在戈壁扎根,治沙人也从中看到了希望。
2015年刚来的时候,刘志磊就想走,但干着干着,那个念头消失了。“大城市的喧嚣,吵闹,车水马龙,有点不适应了。”他说,“每次休假回来,从火车上远远看这里就像一片绿洲,挺有成就感的。”
他们就像戈壁上的梭梭,已经扎下了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