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6 16:38:12 来源: 湖南日报
郑保光
【资料图】
长寿街次青巷,因晚清名臣、湘军首领曾国藩之幕僚李元度(字次青),曾在此招募、训练“平江勇”,后又在此设置留守处而得名。是长寿街旧城“四街八巷”之一,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次青巷
该巷长约200米,宽不足5米,稍弯曲。据祖父辈、父辈所述,自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民国以前,因没有文史资料考证,一些口传野史,不敢妄记之),常住人口40多户,共300余人,有斋铺、布庄、药号、油铺米行、铁匠铺、铜匠铺、剃头铺、裁缝铺、酒坊、豆腐坊、烟丝坊、染坊等商号二十余家,因大部分店铺规模不大,商号名称或有或无,已无法一一厘清。仅有“裕通和”米业、“百福堂”药号、“永泰斋”商铺、“张合兴”烟丝等少数几家商号,尚在老人们清晰的记忆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次青巷商业繁荣,绝对不逊色于长寿街其他街巷。
新中国成立前,次青巷以陈姓、方姓、熊姓居多,另有彭姓、郑姓、张姓、刘姓和吴姓等几大姓氏。陈姓和方姓是巷里的名门望族,房屋商铺占了整条巷的近半。尤其是陈姓,既是殷实富庶人家,又是书香门第,出了不少读书人。
一条马路从河南桥老码头,沿老河沟堤岸,横穿巷口祖山庙而过,使次青巷成了唯一独立于其他“四街七巷”的孤巷。与登仕巷遥相呼应,相隔约200米,中间是大片农田。
也许,次青巷独立于其他街巷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有一条清澈的小水圳,从巷中缓缓流过,无法融入商铺林立、人员流动较大的旱街区域,不得不独处一隅。
水圳宽约四尺,两边是商铺和住户,门口有一条约三尺宽的人行步道,由青石板铺就,行人在巷中来来往往,哪怕是雨雪天气,头上有房屋挑出的飞檐遮挡,也就不用担心淋湿衣服打湿鞋。
圳墈和圳底均由红石、麻石和青石块砌成,常年水深一至两尺。每户人家门前,都有由石头搭起的洗衣埠。洗衣、洗菜、洗东西只要走出门槛就行,十分方便。但吃水要到井墈上或平江二高(新中国成立后称八完小,即现在的维夏中学)的吊井中去挑。条件稍好或家里无劳力的可以买水喝,一个铜角子一大担水,一担水可以喝两至三天。
巷内建有鲁班庙和祖山庙。鲁班庙位于巷道一侧居中位置,占地200多平方米,飞檐流阁、碧瓦雕梁,供奉着鲁班仙师神像,并有弟子长期住持,是长寿街艺匠师傅们虔诚朝拜之所。当地居民有个头疼脑热,或求符、或抽药签,神药结合,有时还真能袪病消灾。
▲次青巷道路硬化捐款明细
土改初期,因疏于管理,鲁班神像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一说被毁,一说被盗,众说纷纭。庙宇没有了菩萨供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于是政府将其划给了贫苦农民,权作栖身之所,时至今日,已被三层砖混民房所替代。
祖山庙位于次青巷口,因马路从门前经过,庙虽小却香客不断。但在“破旧立新,横扫牛鬼蛇神”运动中,终难逃厄运,竟被改建成公共厕所。虽用途不同,人气倒也不输当年。后因公厕置于巷口招来非议,于是照顾给无房困难居民改成了住房。
至于鲁班庙和老祖山庙曾经的辉煌,仅在少数老人残存的记忆中,留下模糊片段。
老次青巷两边商铺,中间隔着一条水圳,为方便行人横过,搭有三座青石板桥。一座在巷的中心,正好在陈家位置,傍商铺还建有凉亭,亭内设置了固定长木凳,方便行人聊天休息。另两座石板桥,分别建在巷头和巷尾。一幅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永远铭刻在长辈们的记忆深处,留在后人丰富的想象中。
1949年7月,平江和平解放,人民翻身当了主人。从1950年开始,根据党中央“依靠贫农、雇农,保护中农和小量土地出租者,中立富农,孤立地主,稳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土地改革运动席卷全国。
占一半左右靠耕作或者给地主做长工的次青巷居民,分到了土地。另一部分商铺老板或手工业者允许继续经营,但不能分田土。对那些既经营商铺又有土地出租的,土地收归政府,分给农民,但商铺可以保留。
1956年,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次青巷所有商铺均按行业属性,实行公私合营,私营老板带资或带技术入股,成为被改造对象和新型劳动者。如“裕通和”划归供销社,“百福堂”归医药联站(后为药材站和医院两个单位),老板成为该部门员工;手工业者则参与镇办或街道工厂筹建,变身集体企业工人。
于是,次青巷原住民,一半成为农民,一半华丽转身为城镇居民。成立人民公社后,人员分属长寿公社太平大队次青生产队和长寿镇西南街一大组所管辖。一条小巷,行政区划跨两个乡镇,并有了吃农村粮和吃商品粮的城乡差别。这也是次青巷有别于长寿街其他街巷的一道独特风景。
1958年,长寿镇至黄金矿砂石公路建设开工,傍次青巷一侧经过,为方便农田灌溉和公路排水,将流经次青巷的水圳,改道至公路旁。巷内水圳及路面石板石块,成了新水渠夯基砌墈的主要石料来源。反过来又将新挖出的泥土,回填到巷内水圳中。于是,承载着巷民深厚情感的小桥流水,眨眼间被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泥泞巷道所替代。
时至改革开放,次青巷居民对巷道改造的呼声日益高涨,无奈资金筹措不到位,只能每隔五至六年,各家各户凑点钱,买几车砂石铺在路上,与泥泞路对比,确实干净平坦许多,但终归是“打个忽闪过个缺”的短期行为,过了一段时间,在雨水冲刷和车辆碾压下,巷道又打回原形。
2006年,由世代居住在次青巷的彭骥如先生发起倡议,巷内十几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牵头,全体次青巷居民积极响应,按店铺门面每平方米100元分摊,不足部分采用向社会募捐的办法,共筹集资金12万多元,终于将巷道路面全部实现了水泥砂石硬化,大大方便了居民出行和过往人员、车辆的流动。
次青巷不长,而且很窄,放眼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如同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但它在长寿街人民心中,尤其是次青巷巷民的情感世界中,永远是那么宽广,那么深厚,那么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