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19 07:43:18 来源: 中国食品报
“我喝的饮料含有多少糖,会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高糖摄入与多种疾病风险增加相关,随着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消费者在选购饮料时不再单凭口感喜好购买,而是更加关注含糖量和配料表。日前,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业内认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从供给端、需求端推动了健康消费向前发展。
引入三色标识引导理性消费
(相关资料图)
“加糖吗?您的饮品要几分甜?”如今的饮品店里,对糖分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对话之一。“三分甜、不另外加糖、零卡代糖”成为了不少顾客的选择。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零卡、低糖、无糖在消费领域的逐渐风靡。
低糖、低脂之所以成为消费新风尚,与我国糖尿病发病群体年轻化趋势有一定关系。有关部门、机构制定了一系列行动、方案,开展“减糖”专项行动,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提高消费者正确认读食品营养标签添加糖的能力。
在所有含糖食品中,饮料作为消费者最常见的消费品类,“减糖”“代糖”理念在该行业中发展颇为迅速。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2015—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逐年增长,由22.6亿元增至199.6亿元,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748.9亿元。
据意见稿信息显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包括三款,分别为“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红色标识)” “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提示标识(橙色标识)”“饮料选择指导提示标识(绿色标识)”。
其中,红色标识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橙色提醒“每日添加糖摄入少于25克”,绿色标识指导市民“看懂营养成分表”,以指导消费者理性选择饮品。
该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应用场景将分为线上、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其中线下含糖饮料售卖场所包括预包装和现制现售含糖饮料场所。这也就意味着,包括餐厅、奶茶店、咖啡店等场所均需要体现相关标识。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成年人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0克内,最好在25克以下。该健康标识的提示,将更便于大众挑选合适的饮品,控制糖分摄入。据悉,标识除在试点商超悬挂提示,有关部门还会调查各超市周销量清单,对不同年龄段的市民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上海市民对含糖饮料的危害认识、饮用习惯以及效果评价。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提倡“控糖”“减糖”的品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市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色标识的推出让人们在选择饮料时更加方便,从薄薄的一张提示标识里,不仅能学到饮料含糖知识,也能时刻提醒大家保持健康生活。
事实上,在上海发布意见稿之前,深圳就已经开始了在健康标识上的尝试。
据深圳卫健委发布的消息,2021年1月1日起,全国首部健康“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健康条例》正式实施,并同步发布《深圳市酒精饮料碳酸饮料健康提示标识制作标准和设置规范(试行)的公告》,包括8款标识和5款提示符号。
其中针对碳酸饮料有3种标识:儿童青少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标识、每日添加糖摄入限量标识、长期过量摄入添加糖健康提示标识。深圳甚至还规定,如果商家不设置此类健康提示标识,将由市场监管部门予以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罚款。
近年来,在健康、绿色消费趋势下,各大饮品企业纷纷推出“无糖概念”产品。元气森林等新兴品牌深耕无糖领域,一系列产业获得消费者喜爱;而农夫山泉、健力宝以及碳酸饮料的两大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也相继布局无糖饮料赛道,推动无糖饮料类型向气泡水、茶饮料、健康饮料等多元化方向延伸。
推广应用尚需多方用力
对于上海意见稿的出台,业内人士认为是顺应时代,利好消费者、行业和社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年轻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推动唤醒全社会的健康饮食意识。
同时,如何从政策、监管、执行到产品生产层面,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因糖使用过量而带来的健康危害,并探索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方法和产品策略,是整个市场都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
在国际范围内,政府部门参与控糖行动也有参照样本。以新加坡去年底开始全面实施的含糖饮料分级制为例,也是使用警示标识针对饮品含糖量与饱和脂肪含量进行饮料分级,通过4个等级的划分,提醒消费者合理购买含糖饮品。级别被判定为A、B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低,C、D级别的饮料中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量相对较高。该标准将代糖也计算其中,因此使用代糖的元气森林获评了B级,而无糖饮料东方树叶则被评为了A级。
“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推行,这个措施是没有生命力的。”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新加坡之所以可以推广成功,主要是因为其市场规模小,经济水平较高且发展均衡。就如同“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虽然有研究显示,类似的政策最初是有效的,但政策最终能够起到的效果,仍然有待验证。
业内人士呼吁,期望在各界共同努力下,将红橙绿三色标识推广至更多品类、更大范围,为国民健康饮食探索解决方案。相关部门应对饮料行业的健康转型给予鼓励和支持,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健康食品生产与消费。同时,加强对产品的检测和监管,扶优去劣,对于乱标、错标产品成分、含量的企业,要即时处罚、责令改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市场长期良性健康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从供给端、需求端推动了健康消费向前发展。下一步,还应观察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商超销量、饮料行业发展的中长期影响,为后续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实践依据。此外,不妨将红橙绿标识推广至饱和脂肪、钠等更多品类、更大范围,让广大消费者可以借助标签标识更加便捷地加以鉴别选择,结合自身健康情况理性购买。
此外,企业应顺应趋势,加大原料选择、用量配比、产品工艺等方面的创新投入,开发更多符合消费者健康理念、兼顾健康与口味的产品,用更多天然配料、更高质量标准的产品赢得市场认可。
(本报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10月18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