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4 12:16:28 来源: 北京日报
明见万里,鹊巢知风。早在启动“个人碳账本”的10年之前,北京就作为全国7个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开启了企业法人间的碳排放权交易。
这一新兴交易市场,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进行买卖。交易前,主管部门将规定时期内的碳排放配额,分配给重点排放单位。如果A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实际碳排放量低于配额,就可以把“富余”的配额在市场中出售;如果B单位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就要以市场价格从其他单位购买配额,以抵消超出的碳排放。
“在碳排放履约过程中,我们是经历了配额不足到配额盈余的过程。”北京公交集团科技信息部副经理刘宝来介绍说,集团在2016年被正式纳入北京市碳排放交易试点范围。入市的前三年,集团每年都要额外买碳,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资料图片)
“我们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推广使用新能源车辆。”通过逐步采用新能源车辆替换老旧车辆,2019年起,公交集团碳排放配额终于有了盈余。节省买碳成本是动力,出售多余配额也大大激发了企业潜力。“2021年和2022年碳排放履约期间,集团将盈余的配额在北京市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公开交易,先后完成挂牌80次,成交42笔,活跃了碳交易市场的同时也为公司获得了收益。”刘宝来说。
数据显示,通过“油换电”低碳转型,与2016年相比,2022年北京公交集团能源消耗减少了30万吨标准煤,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万吨,柴油消耗量由25万吨下降到10万吨以内。
十年时间,九个履约期,这双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配额总量是紧平衡的,以前我们去调研的时候,企业会着重表达碳排放减排压力大、配额不足等诸多担心”。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三级调研员李春梅回忆说。而如今,她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有了从思维到行为的全方位转变,“现在一些大型新建厂会做充分的调研和成本分析,在可用的空间里都安排上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等节能设备。这样它进入碳市场不仅不是压力,还会获得很多收益。”
为环境权益定价,为低碳发展赋能。
作为北京碳市场的建设和运营方,在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德文看来,一个稳定运行的碳市场,有三个最重要的要素——多元化的市场主体、金融化的市场产品以及包容性的市场监管,“我们觉得北京的碳市场应该说是完美符合了这些特点。”
——主体逐年扩大。目前,直接与间接排放二氧化碳5千吨(含)以上的单位都被纳入管控。而且不仅工业企业在控排之列,公交地铁、商场饭店,甚至高校、医院、政府机关等公共机构无一例外。截至2022年底,北京碳市场重点碳排放单位约1000家,为全国试点区域之首。
——产品日益丰富。北京碳市场已经形成了以碳排放配额、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为基础,绿色出行减排量等多种产品共存的市场格局,包括回购融资、置换等在内的多种交易结构也日趋成熟。
——监管包容审慎。北京是最先出台公开市场操作管理办法的市场,线上公开交易价格每吨低于20元或者高于150元,将触发碳排放配额回购或拍卖等公开市场操作程序,为交易提供了稳定的预期。此外,北京碳市场罚则明确且执法严格也是重要原因。
2013年开市至今,北京各类碳排放权产品累计成交约1亿吨,成交额超过35亿元,配额线上成交均价大约为每吨68元。“同期津、沪、渝、粤等试点区域,总交易量为5.8亿吨,交易金额152亿元,交易价格为26元。也就是说,北京接近全国碳配额价格的两倍还不止。”打开碳排放权历史交易行情,梅德文直言,“不是说价格越高越好,而是价格要反映稀缺性,反映碳排放的综合社会成本。核心的宗旨和目的还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稀缺的资源配置,最终激励能源效率高的企业、约束能源效率低的企业,实现优化配置。”
根据北京生态环境局的数据,以水泥行业为例,北京重点碳排放单位2021年碳排放量约 200万吨,比2013年下降了69%。从碳排放强度看,以本地电力行业为例,供电碳排放强度从2014年的468克/千瓦时下降到2021年的341克/千万时,降幅达到27%。数据中心碳排放强度0.842千克二氧化碳/千瓦时(IT设备),相比2018年降低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