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故事_郑和下西洋故事简述100字

2023-03-19 13:33:49 来源: 互联网

哈喽小伙伴们 ,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个小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郑和下西洋故事_郑和下西洋故事简述100字 方面的一些说法,有的小伙伴还不是很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郑和下西洋故事_郑和下西洋故事简述100字 的相关内容。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下西洋100字简述)


(资料图)

说到明清外交政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两代的自我封闭使中国落后于西欧国家,这一点一直为后世所诟病。然而,历史是多方面的。明代在以“海禁”为基本国策的同时,还正式组织了大规模的对外海上交流,史称“郑和下西洋”。

郑和曾经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把中华礼仪传播到海外各国。后来人们研究这一史实时,从相关材料中发现了一个奇迹——郑和船队中有不少老年妇女和接生婆。为什么?老年妇女和助产士能起到什么作用?

先说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一、郑和下西洋的背景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许多野史给出的答案是,他出海寻找文健皇帝的下落。这可能是原因之一,但如果仔细研究当时明朝内外的现状,就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从外面看,其实所谓的西大洋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在元朝的时候,中国和外国通过海路和陆路进行交流,但在明朝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元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前往漠北、漠南建立新政权。自然就和明朝结拜了,于是东西方的交通就被切断了。

丝绸之路在陆上受阻,明朝不得不转战海上。因此,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海上交流。

对内,明朝的海禁政策是必要的,但也封锁了明朝的一切对外联系。长此以往,明朝自身将遭受难以承受的弊端,甚至朝贡体系的维持也将大受影响。因此,在成祖时期,郑和不得不派遣外交使团出使西方,寻找机会恢复与沿途各国的朝贡贸易。

那么,肩负如此重任的郑和下西洋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呢?

二、郑和下西洋

郑和一生七下西洋,几十年后,他自己也从壮年变成了60多岁的老人,死在了最后一次航行中。

郑和之一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三年。此时,朱迪刚刚登基,兴高采烈。他命令郑和率领近三万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出使南沙群岛和印度。这次航行历时两年,船队最远的航迹是印度西海岸。

郑和回朝,不仅带回了异国珍宝,还带来了许多想朝见明成祖的外国使节。朱迪对此自然非常高兴。

此后十年间,在朱迪的支持下,郑和先后率领船队五次下西洋,到达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的礼乐文化和各种技术随着船队的足迹传播到海外,同时促进了中外的贸易交流。这样的壮举,就是放眼当时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是在宣德六年。这时,朱迪·成祖已经去世了。这时,在位的天子玄宗是成祖的孙子。玄宗为了弘扬国威,决定向祖父学习,让郑和再次下西洋。郑和六十岁,再次为国出航,最后在异国病逝。

郑和七下西洋,每次规模都很大,那么郑和的船队里都有哪些人呢?

第三,郑和船队

郑和七下西洋几乎每次都是近3万人。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并不巨大,随行人员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繁多。

首先是船工、水手、护航兵需要,因为海上不平静,除了大风大浪,随时可能遇到劫船抢钱的海盗。其次是翻译、买办等人员,他们要在与沿海国家的贸易交流中发挥作用,然后是厨师、杂工等一些后勤服务人员。

对于一支舰队来说,上面的人员都很正常,但奇怪的是,郑和的舰队里竟然还有老婆婆和接生婆。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老年妇女应该属于后杂工,因为她们出海后,只能再出海几个月或几年,长期在海上漂泊,自然需要缝纫和上浆衣服。在这方面,女人会比男人细心得多,而且和女孩子相比,老女人历经沧桑,显然更能吃苦,所以郑和的船队会带上老女人。

带助产士的目的是传播先进的医疗技术。明朝初年,中国的各种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前列。郑和下西洋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将针灸医学、种植、捕捞等先进技术传播到沿途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如此巨大的航程有什么意义?

第四,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近年来,很多人评价郑和下西洋是“赔钱赚吆喝”。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没有。

著名京剧艺术家孟广禄曾排演过京剧版的郑和下西洋,孟广禄本人凭借该剧第二次获得梅花奖。在一次采访中,孟广禄曾说,郑和下西洋的主题是“和”。

孟广禄的话一针见血。郑和七下西洋的核心思想,无非是传播儒家“和为贵”的思想。的确,郑和没有像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探险家那样,一到一个地方就插上自己的旗帜,把自己当成征服者。但这绝不是所谓的“吃亏”,而是中国智慧的体现。

战争和混乱永远不可能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当西方殖民者沿着航海路线“征服”新大陆时,他们给当地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招来了当地人民的仇恨。压迫和反抗将双方拖入了复仇的循环。

郑和下西洋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他送出金钱和财宝。他发扬了中国的国威和中国的礼乐文明,他获得了各国的由衷钦佩。

总结:

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离我们很遥远,世界早已融为一体。因此,在当今的世界交流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为贵”,对话而不是对抗,尊重和解决冲突。这是中国应有的大国风范。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