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09:49:21 来源: 盖世汽车 青柠
“想要成为伟大的公司,一定得跟着风走。此时此刻,风口在智能电动汽车。”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说道。
从2021年,小米高调宣布10年投资100亿美元下场造车开始,到现在,距离小米汽车2024年实现量产的目标只剩不足一年。
(资料图)
尽管相较于远赴海外的贾老板“九年磨一剑”的速度,小米造车的进展已经快了许多,但2年时间,汽车市场风云变幻,智能电动汽车的风吹了好几年,一批企业已经“上了天”,也有不少被席卷成残渣,小米造车也到了冲刺阶段。
在5月的媒体电话会议上,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表示,小米造车进展一切顺利,已进入研发加速阶段,今年夏、冬季将分别进行夏测和冬测,小米汽车将按照原计划在明年上半年上市。
近期小米一系列的高层职位变动,似乎也在揭示着小米正在为全力冲刺做好准备。包括汽车部副总裁黄振宇兼任汽车部供应链部总经理,接替此前负责供应链的小米汽车部副总裁李肖爽,李肖爽则将兼任汽车部市场部总经理等。
只是,善于追逐风口的小米,真的做好量产以及面对市场竞争的准备了吗?
烧了不少钱
跨界造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华为造车,迷雾重重;百度集度,还未量产;赴美6年的贾老板,历经9年,才拿出自己第一款车,又不知有多少消费者会因其逾30万美元的售价望而却步。
开局就放出狠话的小米,选择的是全资造车的道路,也是一条烧钱之路。
一季度财报显示,小米集团一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595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32亿元;毛利为116亿元,同比减少8.8%。研发支出为41亿元,同比增长17.7%;其中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费用为11亿元。在过去的2022年,小米汽车研发费用为31亿元。
急着赶风口的小米,相较于百度、华为等企业,入局本就稍晚,拿钱换时间,是小米的唯一选择。但小米的研发费用放在整个汽车产业链,并不算多,类比蔚来,其2022年研发投入达108.4亿元.
研发投入是一部分,投资、收购是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小米集团及旗下投资机构,广泛布局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涉及智能电动汽车三电、芯片、自动驾驶等诸多板块。
2021年8月,小米斥资7737万美元(约合5亿元人民币)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科技)的所有股权,该公司主要为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和自动驾驶应用提供包括感知、定位、规划和控制在内的全栈软件解决方案。算是小米在智能化领域的一次大手笔。
2021年9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投资黑芝麻智能,其是小米宣布造车后,对汽车芯片环节的第一笔投资。在动力电池方面,卫蓝新能源、中创新航、赣锋锂电、蜂巢能源等多家电池上下游企业小米汽车都有出手。
成立于2021年9月的小米智造基金,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上游供应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消费电子等与公司产业链相关的企业进行投资。成立不足两年,小米智造同样频频出手,例如,今年其完成了对上海追锋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的千万元级A+轮股权融资。其投资领域涉及爱科微,飞锃半导体等芯片制造商,以及锂电池等汽车更细分的领域,如从事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制及生产的法恩莱特,汽车电阻制造商鼎声微电等。
今年3月,小米智造基金完成了第二轮规模为27亿元的募资,结合去年7月公布的63.3亿元首次募资额,小米智造基金募资总额已达90.3亿元。
不仅如此,小米还启动了自研芯片和AI大模型等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资金的项目。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为小米造车输血的智能手机等业务,正在面临下滑的风险。
根据IDC的报告,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2亿部,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同比下降幅度超过11%。作为小米主营业务的手机板块同样难以避免,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小米智能手机销售收入仅为1672亿元,同比(2089亿元)下滑近20%。
去年小米实现总收入280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85亿元,营收、利润同比双双下滑。今年一季度小米手机、智能硬件、互联网服务这三大主营板块的收入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同比跌幅分别为23.6%、13.6%和1.2%。
不过,受小米大力削减费用的影响,一季度小米利润表现尚佳,经调整净利润转正,同比增长13.1%至32亿元。另由于小米提升了中高端手机的出货比重,集团毛利率创下了19.5%的新高。
持续为造车也输血影响了小米的利润表现,小米正在寻求开源节流的办法来提升利润表现。
很现实的一点,宣布造车之时的小米集团正处于巅峰状态,兵强马壮,市值曾一度突破9000亿港元,但如今的小米市值已经跌落至3000亿港元左右,两年时间蒸发了近6000亿港元。
有什么成果
持续输血的造车项目,什么时候能够回馈集团成为一个问题,按照规划,小米汽车将于2024年推出首款车型,第一年计划销售10万辆,此后三年累计销售90万辆。
说实话,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哪怕是自带流量的小米。类比蔚小理,直至2022年,蔚小理才实现年销量突破10万的目标,至于累计销量突破90万,一家都没有实现。小米要靠什么来支撑起其销量目标?
小米这几年也取得了不少成果。
首先在人才方面,从宣布造车之日开始,小米就到处挖人,包括原上汽通用五菱市场负责人周钘和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以及原北汽集团战略规划部部长、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于立国等人。
对于造车,小米是个门外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失为良计。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人才需求高涨,跨界造车企业更是求贤若渴。
除了高管,截至2023年3月31日,小米集团研发人员数达到16458人,占员工总数50%以上,其中小米汽车研发团队超2300人。
再从技术上看,小米从自动驾驶、芯片等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领域入手。以自动驾驶为例,去年8月,小米集公布小米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进展,小米自动驾驶项目第一期投入33亿研发费用,彼时其自动驾驶专属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其目标是在2024年进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梯队。
小米的自研和投资成果被阶段性的放出风声,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并未得到市场检验的技术,显然还不足以满足消费者的胃口,只能等真正上市再看具体表现。
某行业分析师表示,小米的研发实力值得认可,但当智能电动汽车同质化愈发严重的今天,小米生态可能才是小米汽车上市后的主要竞争力来源。
再就是制造方面,在造车之初,小米汽车就计划在北京亦庄建设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落户北京后,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
从研发到制造,小米似乎都已做好了准备,但小米是否具备造车资质,还是个问题。今年早些时候,有消息流传,小米汽车已经从有关部门获得了汽车生产资质,不过并未得到官方证实。
距离实现量产的目标,小米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前景怎么样
总体来看,小米造车的前景,还不太明朗。
在6月8日比亚迪的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提到,汽车行业已进入淘汰赛阶段,不竞争不会有繁荣,竞争才有优胜劣汰。
“企业制胜首先要有核心科技,新能源汽车变革是一场技术革命,有核心技术企业才能活下来,如果只是简单拼装,活下来概率很小。其次,要有好的战略方向,行业机遇窗口期只有3-5年,车型、技术路线选择很重要。”王传福说到。
相较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门槛没有那么高,小米汽车可以通过自研或投资收购来快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不提雷军和小米自带的流量光环,小米的智能生态、营销渠道、研发实力、技术储备,以及性价比等都是其重要武器。
芯片、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小米也已广泛布局,小米一直强调造车进度超预期,但首款产品始终没有公布具体细节,以至于业内对其产品的竞争力有不少质疑。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的竞争格局依然转变,近期长城对比亚迪的公开举报,引起轩然大波,也将汽车竞争的激烈态势摆到了台前。
雷军曾称小米首款汽车价格区间为10万-30万元,这是最卷的汽车市场,意味着小米汽车将和比亚迪、蔚小理等主流玩家拼刺刀。
假定小米汽车明年能顺利量产上市,小米需要面对的是饱经风霜的一群“老油条”们,经历价格战、拼刺刀的一众新老车企,早已习惯拳拳到肉的竞合,谁也不会想把嘴里的市场份额让出去。而还没经历风暴洗礼的小米,届时拿出的产品,能很好的应对竞品吗?还有待商榷。
经验这东西,越久越值钱。
好的一点是,智能电动汽车的市场,已经被培育起来,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后入局的小米汽车能少走很多冤枉路。
但小米想做的并不是单纯靠卖汽车挣钱,类比小米智能生态,小米想做的是占据汽车产业链,与其在智能手机、智能家居领域的布局如出一辙。
只是,小米汽车业务长期亏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直到如今只有比亚迪、特斯拉寥寥几家新能源车企逃脱亏损泥潭,小米或许也不能免俗。
某业内人士认为,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重心开始从智能手机向智能汽车倾斜,对于小米而言,造车的长期价值远高于其现在投入带来的损耗。换而言之,小米正在一个确定的市场,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结语
回到2021年3月,小米正式宣布进军电动汽车行业之际,雷军说到:“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毫无疑问,智能汽车是小米寻求的未来增长曲线。转眼两载,家大业大的小米还有足够的资本支撑造车以及此后的阶段性竞争。
只是小米还要烧多少钱,到时候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汽车产品呢,或许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