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6 16:20:20 来源: 全球财说
(资料图片)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包括董事长在内的14名高管受罚!这距离茅台集团重新站稳华贵人寿第一大股东之位仅2月有余,华贵人寿这个“礼包”多少让茅台集团有些难堪。 2023年作为华贵人寿开启全面推进价值转型发展之路,欲谋求价值和规模双增长的关键年,内控管理不当使得声誉风险大大增加。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公司业绩常年亏损迟迟未有改善,持续盈利、偿付能力均面临挑战。 高管集体被罚 6月2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一连发布16条处罚信息,直指华贵人寿及其贵州分公司存在多项违法违规行为,并对董事长在内的14名高管给予警告及处罚。 根据华贵人寿官网公告称,本次处罚为贵州银保监局2021年6月对公司进行的全面现场调查,涉及业务为公司及贵州分公司在2019至2021年期间的业务。 经查,华贵人寿存在妨碍依法监督检查、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虚假列支财务事项、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费率、以优于对非关联方同类交易条件进行关联交易、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情况、部分投资管理人选聘未经董事会决策程序确定、未按规定缴回许可证原件等违法违规行为,被罚201.5万元,对11名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并罚款共计6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董事长汪振武领头被罚、总经理助理杨红燕、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汪骏飞、稽核审计部总经理吕文韬均在列。 而华贵人寿贵州分公司存在未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财务数据不真实、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人员实际履行高管职务的违法违规行为,被罚72万元,对相关责任人徐洪超、刘晓军、徐永帅予以警告并合计罚款9万元,同时撤销徐洪超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不难发现,除了老生常谈的保险业务违规行为,公司不乏妨碍依法监督检查、不合规关联交易、人员选聘不符合程序规定、高管未获任职资格先履职业内罕见的违规行为,反应出该公司内控治理存较为严重的缺陷。 华贵人寿被“挂网”当日即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处罚问题的整改,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依法依规问责,将引以为戒、举一反三,全面加强业务管理和内部管控,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但由于此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已不可消除,公司及一众高管形象受损,使得声誉风险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这距离茅台集团重归华贵人寿第一大股东位置仅2月有余。 华贵人寿成立于2017年2月,是贵州省第一家本土保险法人机构,由茅台集团作为第一大股东,参与发起华贵人寿,最初持股比例20%。2021年3月,因贵州贵安金融投资有限公司将持有的华贵人寿11%股权无偿划转给贵州金控股,后者持股比例由10%上升至21%,成为华贵人寿第一大股东,茅台集团退居为第二大股东。 今年4月,贵州银保监局核准华贵人寿变更注册资本及股东。增资后,茅台集团持有华贵人寿33.33%股权,重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此前,茅台集团在金融领域早有布局。自2013年以来,其已布局银行、保险、投资等多个金融领域,意图打造产融结合新格局。保险领域,华贵人寿不是茅台布局的唯一一家,除华贵人寿外,茅台集团还持有华泰保险股份。不过,随着安达集团日渐控股华泰保险,茅台集团开始谋划“脱身”。2022年曾先后挂牌转让华泰保险0.0547%股权、华泰人寿0.0764%股权。若转让成功,茅台集团持股的保险公司仅余华贵人寿1家,未来,华贵人寿或将在茅台集团金融版图扩张路上扮演重要角色。 持续盈利面临挑战 作为成立仅6年的人身险公司,尽管背靠大股东茅台集团,华贵人寿真实经营业绩与其六年盈、八年平、九年上市的业绩目标相去甚远。 2023年一季度,华贵人寿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1.88亿元,净利亏损0.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权益市场回暖情况下,一季度公司投资收益表现并不亮眼,资产收益率低于0,投资收益率在1%浮动。具体表现为净资产收益率-10.64%、总资产收益率-0.55%;投资收益率0.83%、综合投资收益率1.93%。 事实上,公司盈利能力羸弱且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2017-2022年,公司净利表现分别为-0.78亿元、-1.2亿元、-0.79亿元、-0.68亿元、0.31亿元、-3.61亿元。即2021年有过短暂的盈利,随即又继续陷入亏损。 同期,公司保费规模迅速扩张,6年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4.24亿元、6.47亿元、10.91亿元、20.13亿元、25.15亿元、39.21亿元。 不难发现,相较于逐年增长的保费规模,公司净利水平却久久不见起色。公司净利除2021年盈利外,其余年份均亏损。尤其2022年净利出现巨额亏损,华贵人寿将这一结果归结于受市场和经济环境影响,公司投资收益不及预期,同时增提超额准备金,导致公司净利下滑,持续盈利目标未能实现。 保费规模迅速扩张,离不开个险贡献。从险种来看,华贵人寿保费规模主要依靠个险支撑,占比达9成。其中,以寿险和分红险为主,其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1.96亿元和16.63亿元。 按缴费方式来看,公司趸缴业务和期缴业务续期保险业务收入平分秋色,占比均达4成。 2023年公司提出以价值为导向,谋求价值与规模的双增长。坚持做产品和服务领先的互联网平台型保险公司,聚焦细分市场打造与传统险企差异化“赛道”,锚定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两类产品,不设个险渠道。 不过,寿险转型形势下,谋求规模和价值增长谈何容易。2022年公司原保费收入居前5的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中银行邮政代理渠道占主导地位。 而银保渠道多以储蓄型产品为主,这也注定了银保业务创造的新业务价值相对较低,且经常面临到期给付的压力,容易造成公司现金流紧张,使得偿付能力承压。 虽受益于增资影响,公司一季度偿付能力方面较为充足。截至一季度末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72.72%,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256.22%。 不过,公司下季度预测偿付能力会下滑。其中,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47.71个百分点至225.01%;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下滑44.9个百分点至211.32%。 结合增资落地前,2022年底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仅为126.98%,甚至影响了新单业务持续增长。 可见,公司经营对资本消耗较大,偿付能力承压情况或将长期存在。依靠外部输血能解燃眉之急,提升盈利能力才是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