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5 15:43:19 来源: 时代周报
《说文》解释“杭”,只有一句话:杭,渡也。
(相关资料图)
久远的杭州先民要渡的这条大江,就是钱塘江。起源于500多公里外的黄山,一路蜿蜒东流,在如今的杭州湾形成壮阔涌潮,最终再注入东海。
杭州文明在此岸发源。有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留下西湖、大运河、灵隐寺、六和塔等名胜古迹。桑蚕丝织、西泠篆刻、浙派古琴等非遗明珠闪耀,钱王、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等人物依然流芳。
每一个单拎出来,都好像能代表杭州,又都好像言之未尽。时至今日,杭州的标签不止这些,还有数字之城、电商之城、电竞之城、网红之城,如今再贴上一个“亚运之城”。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于9月23日正式开幕,各国目光汇聚,亚运史上首个数字点火仪式已就续,这座千年古城迎来新的“潮涌”。
我们试图用新世纪以来的几个数字,来窥见杭州。
2001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
民富,这是不少人对于杭州乃至浙江的第一印象。
早在2001年,杭州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就突破了一万元。对比来看,当时全国平均水平为0.68万元,北京为1.19万元,邻省省会南京为0.88万元。
而从最新数据来看,2022年,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7万元,达77043元,在21年内翻了7倍,排名全国第4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也达到4.52万元。
更能代表杭州的或许是消费数据。仅在收入破万的3年后,2004年,杭州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就首次破万,达到11213元。2022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率先突破5万,一跃成为全国“最能花钱”的城市。
收入高,就业好,是消费兴旺的基础。以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杭州正不断催生商业氛围的加速成长。
如果将目光放远,事实上,杭州一直是新兴中产阶级的消费型城市。美景与历史交融,塑造出杭州的气质,千艘万舳驶过,商业自古繁盛。
200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杭州上榜数量全国第一
全国工商联在2004年公布的2003年度上规模民营企业500强中,杭州有53家企业上榜,跃居全国第一。此后连续21年,杭州都稳居首位。
杭州是民营经济活跃的热土,这是没有人会否认的事实。走进钱江世纪城,荣盛、网易、传化等标志性民企在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中安营扎寨,阿里巴巴在杭州更有13座办公园区,累计面积相当于540个足球场。
巨头云集的同时,数量众多的创业企业、小微企业更是杭州经济的未来。杭州市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市场主体达到167.8万家。这意味着,杭州1237万的常住人口中,大约每7个人就有一个“老板”。
浙江曾提出一个概念,叫“地瓜经济”。放在杭州,上规模民企作为地瓜的“块茎”,深深扎根本土,更多“藤蔓”延伸遍布全市,并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
改革开放40年来,杭商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身影。1994年,万向钱潮——中国首家乡镇企业成功上市,拉开了杭商走向资本市场的大幕。截至2022年末,杭州市仅境内A股上市公司就达到215家,在全国仅次于北上深。
为何是杭州?营商环境是这个城市最大的软实力。
2017年,“最多跑一次”最早在杭州全面铺开,成为撬动各领域改革的突破口,也成为后续各地效仿提升营商环境的样板;同年9月,杭州在全国率先启动“商事登记一网通”,创新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民营经济是杭州金名片,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杭州在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上如此强调。有这份决心,民营经济这张活力名片,也将继续在杭州闪耀。
2010年:旅游总收入首破1000亿
作为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杭州不仅是繁华的现代之都,也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杭州有多美?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都不吝为这里留下诗篇。苏轼将西湖比作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则“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杨万里却偏爱“映日荷花别样红”。
身为初代旅游“顶流”,“人间天堂”的别称为杭州奠定温婉气质。“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一汪碧水,构筑起国人对江南的标准印象。
杭州打造旅游名城的思路也足够“先锋”。
2002年,杭州宣布西湖景区免费开放,拆除围墙,成为全国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直面周边居民和远道而来的游人。在之后的20年里,杭州将整座城市打造成超级景区,实现了“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转变。
2010年,杭州官宣旅游收入突破千亿;2019年,旅游收入已经突破4千亿。在2022年游客满意度榜单中,杭州蝉联全国第一。
不过,在主题乐园、麻辣火锅等新型旅游形式的冲击下,以自然风光闻名的杭州也面临新的挑战。此番举办亚运会,或许是杭州在2016年G20峰会后,旅游业再次腾飞的契机。
2015年:GDP突破万亿
2015年,杭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国“万亿俱乐部”的第10个成员。2022年,杭州市生产总值达18753亿元,正努力向“2万亿”冲击。
正如前所述,民营经济是杭州经济的“铁柱钢梁”,消费是拉动这座城市增长最大的驱动力。但值得关注的是,杭州的基建投资在近些年加足马力,而亚运会正是城市基建升级的一大契机。
同样是2015年,杭州开始正式申办亚运会。此后几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出,“以筹备亚运会为契机,全面提升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
当时,杭州地铁共有3条线路,总里程不足百公里,日客流在40万左右;而截至2022年末,杭州地铁总里程到达516公里,升至全国第六位,单日峰值客流达到461.64万人次。
另据统计,杭州在2016-2020年间累计完成城市轨道交通、杭州西站、萧山国际机场三期、亚运场馆、亚运村等基础设施投资2248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1.6%,高于全国平均4.4个百分点。
在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的同时,杭州的高端制造其实同样值得称道。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2022年)”,杭州位居全国第4。
杭州轻工纺织业的历史在百余年前就有发迹。改革开放后,杭州轻工纺织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轻工重点城市;同时伴随杭钢、杭玻、杭锅炉、杭重机、杭汽轮等企业发展,重工业曾一度成为杭州重要的发展驱动力。
进入新世纪后,杭州将重心转向电子信息、计算机、通信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成为最早抓住“云”机遇的城市。“新制造业计划”为杭州塑造实体经济根基,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这三大行业产值均突破千亿。
根据最新发布的《加快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杭州将面向未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五大领域的十余项前沿产业发展,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019年:人口突破千万
2019年,杭州市的常住人口总量达到 1036万人,较前一年增加55.4万人,正式成为全国第16座千万人口之城。
自古富饶的杭州向来人口密集,而近些年轰轰烈烈的“人才争夺战”中,杭州也不落下风。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十年间,杭州新增人口357.4万,在长三角地区以绝对优势拔得头筹。
此外,在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等多项指标上,杭州也连续多年保持中国第一,并连续十年入选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数字经济和新制造业的“双引擎”,为新杭州人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多样的人才创业平台、优秀的营商环境为青年创客布好广阔的发展舞台。叠加各项“抢人”“引才”政策,杭州人口猛增并不意外。
面向未来,杭州爱才依旧。今年5月,杭州调整落户政策,重新向大专生敞开怀抱;另据7月浙江发布的《关于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杭州市城区要取消落户名额限制,精简积分项目,这或将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形成新的驱动力。
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破5000亿
“在杭州点击鼠标,联通的是整个世界。”
杭州是最早拥抱数字经济的城市之一。早在2003年,杭州就确立了“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的发展目标。
稳稳踩中风口的这二十年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改变了市场的经济形态,杭州也乘“云”一路腾飞。
2018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同年,杭州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2018-2021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高于同期GDP增速7.3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1%。
“数字之城”给杭州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城市气质的变迁。像是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披上虚拟外衣,在直播镜头里与世界交流。古今中国在西湖边交汇,不由让人遐想,AI会在灵隐寺里烧香吗?人工智能还有哪些想象空间?
不过,“数字之城”也有新的烦恼:2022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从此前的两位数降至2.8%。竞争优势急需重塑。
瓶颈转型期,杭州开启了数字之城的“二次攀登”:力争到2025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万亿元,增加值超过7000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0%。
万亿级数字产业生态圈,或将在不久之后给杭州带来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