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1 13:15:04 来源: 中华网热点新闻
《三国演义》是捧刘抑曹的著作。这不能怪罗贯中,他写《三国演义》时,三国的历史已经在民间发酵了一千多年,民间主流都是对刘备的蜀汉,寄予无限同情的。
原因很简单,蜀汉的创建者们,是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尤其是蜀汉"双核",百折不挠的刘备和鞠躬尽瘁的诸葛亮,与其说他俩的功绩牛逼,不如说这两人的精神力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让后世明白了,在这个现实功利的世界中,总有那些一些人,敢以自身为火炬,燃烧着前行。也许正是因蜀汉之前太耀眼,当邓艾破蜀时,却出现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蜀汉满朝文武都高喊"投降"。
(资料图片)
其中代表人物是谯周,根本不讨论如何抗击邓艾,而是大谈投奔东吴好,还是直接投降曹魏更妙。最终结论是:直接投降更妙,可免受两次羞辱!而满朝文武还都随声附和,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几乎都在诸葛瞻身上!
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亮去世时他才7岁。也正是在诸葛瞻出生的这一年,诸葛亮滴血写就千古名篇《出师表》,拉开了诸葛亮北伐的大幕。
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种传承,因而当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几乎被当成了第二个诸葛亮一般,受到蜀汉上下的拥戴。以至于一条对蜀汉百姓利好的决策出台,明明跟诸葛瞻没一毛钱关系,但蜀汉老百姓却认为,这是诸葛瞻的功绩!
其实,这是蜀汉百姓把对诸葛亮的思念,全部转移到了诸葛瞻身上。所以,当邓艾偷袭阴平得手后,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诸葛瞻身上。而诸葛瞻也毫不犹豫地担当起了这个重任--这一年,诸葛瞻36岁!
在诸葛亮36岁时,刘备发动了让蜀汉走向全盛的汉中之战,那时诸葛亮坐镇成都,统筹后方。可但当诸葛瞻36岁,蜀汉却迎来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诸葛瞻承载着蜀汉最后的希望,领兵出征。
于是"绵竹之战"爆发,诸葛瞻被邓艾击败了。诸葛瞻悲愤高喊:"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终舍生取义!
诸葛瞻的死,宣告了蜀汉立国精神消亡了。由于他战死,使蜀汉内部谯周等人的投降主张,失去了强力制约。刘禅哪怕不想投降,也成了孤家寡人无力回天,故而导致了满朝上下的投降声。但这却是表层现象,而深层次的原因,就在诸葛瞻所说的那"吾有三罪"之中。
其一:内不除黄皓
黄皓仅仅是一种现象,犹如东汉末年宦官横行一样,宦官势力从来都是皇上对抗门阀士族或外戚势力的屏障罢了。
蜀汉政权是外来户,在刘备和诸葛亮活着时,对蜀汉本土势力(蜀汉门阀豪强),无不进行打压,而启用 "外来势力"。如刘备的元老势力,诸葛亮的荆州势力,如蒋琬、费祎等,都是这些人在主政。
可当这些人去世后,蜀汉本土势力便开始反弹,这些本土势力从来都是谁强跟谁合作,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刘备来了依附刘备,曹魏来了依附曹魏--舞照跳,马照跑。故而黄皓的出现,便是如此。
可惜诸葛瞻,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且他还把黄皓当成了对抗姜维的外援,如《三国志》载:自(诸葛)瞻、(董)厥、(樊)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
所以黄皓的问题,完全是诸葛瞻自己挖坑!却最终发现黄皓,利用蜀汉各方的内部矛盾,竟然专权。好作用没多少,坏作用却巨大,想除都除不掉了!这其实,是诸葛瞻自己的责任!
其二:外不制姜维
倘若这五个字被诸葛亮听到,估计非抽诸葛瞻不可。因为真正接过诸葛亮"理想火种"的人,不是诸葛瞻而是姜维!
但诸葛瞻却跟姜维发生了严重对立,他非但不同意姜维的北伐,甚至多次建议夺了姜维兵权,并伙同黄皓一起对付姜维。
其四:总论分析
从分析诸葛瞻临死前自称的这"三罪"里,已能清楚看出蜀汉到了何种失衡状态了。
益州本土势力全面掌控了舆论,进而影响局势。黄皓在前台作死,刘禅在幕后无作为。真正的蜀汉两大顶梁柱,诸葛瞻和姜维,却又尖锐对立,还一个战死,一个在外。
而诸葛瞻自己,对这种失衡状态,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才最终导致了,邓艾破蜀后,蜀汉上下却都高喊投降的奇怪现象的发生。
对此司马炎就看得很清楚,说道: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即,诸葛瞻根本没法跟老爸对比,最终他为国慷慨赴义,是唯一值得赞叹和肯定的事!
须知姜维跟诸葛瞻,都是一个共同目的。希望完成"匡扶汉室",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所以诸葛瞻兵败绵竹,只能怪他自己糊涂和没本事,如何扯上姜维垫背?
其三:进不守江油
这条罪,诸葛瞻在感叹能力欠缺罢了,他没有军事经验,自然难敌老兵油子邓艾!且在指挥上也犯了刚愎自用的毛病。黄权之子黄崇,给他提过好建议。可诸葛瞻却如当初夷陵之战前,刘备拒绝黄权一样,也给拒绝了。因而导致战败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