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纺织品迎窗口期 业内:补短板强弱项 加强成果转化

2023-10-20 18:42:2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青岛10月20日讯(记者 郭文培) 从口罩、防护服、纱布,到人工血管、人工肾、人工肺等高端医疗器械,纺织行业早已超越传统,重新定义产业用纺织品。纺织与医疗的跨界融合,也为健康带来了无限可能。纺织技术在医疗与健康中有哪些应用?我国医用纺织行业发展情况如何?10月19日,中国医疗与健康用纺织材料产业大会暨2023国际纺织生物医用材料大会在青岛召开,与会嘉宾进行探讨交流。

图为活动现场。

纺织+医疗,医用纺织品引关注


(相关资料图)

“纺织品在医疗与健康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棉制品是传统的医用材料。近年来,非织造布在医用防护、护理领域内大量替代传统的棉织品,并提供了更为全面、更加优异的防护性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表示,随着纤维材料和纺织加工工艺的创新,纺织与生物医药、智能材料深度交叉融合,医用纺织品呈现出多样化、高端化的发展趋势,拓展出新领域,如微创介入纺织基材料、人工血管、支架、疝修补片、骨修复材料、体外循环材料和智能可穿戴产品,成为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基础材料之一,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医疗健康分会会长刘曰兴也表示,医疗与健康用纺织品作为纺织品中科技含量最高、市场前景最为广阔、创新性最强的细分品种,是纺织与生物、医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成果。过去一年,医疗健康分会会员单位聚焦人造血管、气管、骨骼、关节、心脏瓣膜等植入性医用纺织材料和人工心脏、人工肾等纺器类医用材料方面加大研发投入,集中科技开发,攻克了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的卡脖子难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有的正开展大动物试验,有的已进入临床应用,开创了为人类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新阶段。

“纺织与医疗健康密切相关,纺织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感染防护、创口救治、器官修复、卫生保健等健康领域。”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同志说,“医疗健康用纺织材料是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创新活跃、前景广阔,但也任重道远。”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日益扩大,加之纺织技术的变革,新型纺织材料在医疗中的价值显现,行业也迎来关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和器械企业启动了跨界融合。然而,也暴露出一些限制性弊端,发展瓶颈逐渐凸显。

话未来:补短板强弱项,加强成果转化

山东欣悦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付杰告诉记者,目前该公司业务已从“大家纺”到“大健康”扩围。得益于多年的纺织技术优势,公司已投入3000万元研发高端医用纺织品。针对行业发展,李付杰坦言:“目前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关键技术和材料多依赖进口。”

“中国在卫生用品、医用防护类产品和医用敷料用品方面具有产业链和成本优势,占全球产量的比重超过50%。”李陵申也表示,在植入性医用纺织材料、高端医用敷料和体外循环膜材料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并且部分实现了临床应用,但由于技术复杂、研发周期长、应用风险大,产品依然大量依靠进口,手术缝合线等缝合材料每年的进口额达到2亿美元左右,支架类产品的进口额超过10亿美元。

欣喜的是,在这方面,社会各界早已着手突围。

2022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医疗健康用纺织品提升行动,重点聚焦推动可吸收缝合线、人造血管、血液透析材料等医疗用纺织品,以及康复用、智能健康用纺织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针对医疗与健康用纺织材料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相关负责同志提出,要加强融合创新,推进关键材料产业化应用;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医疗健康用纺织品行业发展质量;坚持开放合作,增强服务多元化应用市场能力。

在其看来,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升级创造了新机遇。同时,各国对产业链弹性与安全性的重视,加快了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增强了自主创新的紧迫性,为医疗与健康用纺织材料创新应用提供了新的窗口期。纺织材料企业与科研机构,要抓住当前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充分用好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先进纺织技术等新技术,加强与医药行业、医疗行业相关单位的联合攻关开发,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器官修复用纺织材料、生物可吸收可降解纺织材料、智能健康纺织材料等的产业化与应用。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也表示,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的综合性支撑,进一步加强产业支撑,进一步加强材料与成品的转化,进一步加强个人保障产品的研发与标准制订。

“产业化如何提高?成果转化如何加速?科研与企业如何高效结合,这些都需要关注。”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协同部总经理单世宝说。李付杰直言:“成果转化还需加强攻关,希望这部分能有更多的政策给予支持。”

每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