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6 10:45:25 来源: 金投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顺丰正面临着进退维谷的状况。 1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虽然才过而立,顺丰的中年危机就已经气势汹汹地迎面赶来了。 国家邮政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快递业务量增速逐步下滑。2013年,快递业务量增速为61.6%。等到2022年,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仅为2.1%。 外部环境降温,顺丰内部也是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顺丰半年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顺丰运营的全货机高达99架,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着超过82000辆干线及支线运输货车,在全球运营的收派车辆也超过了10万辆。在国内,顺丰搭建了超过35000个服务网点,覆盖了全国338个地级行政区,覆盖率高达99.7%;在海外,顺丰的国际快递、货代及供应链业务也已经覆盖了99个国家及地区。 大手笔的投入背后,顺丰的资产负债率急剧攀升。 数据显示,自顺丰上市以来,顺丰的负债从2017年的不到300亿元,剧增至2022年的1186亿元;资产负债率从2017年的43.23%上升至2022年的54.67%。 内忧外患之下,新一轮的价格战,也逐渐生出苗头。 随着各家快递公司的8月经营简报相继披露,可以看到,这些快递巨头的单票收入集体下降。 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顺丰控股单票收入16.54元,同比下降6.61%;圆通快递单票收入2.34元,同比下降7.27%;申通快递单票收入2.10元,同比下降13.22%;韵达快递单票收入2.17元,同比下降17.18%。 其实,今年的快递业恢复状态是不错的,国家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邮政行业寄递业务量累计完成1009.6亿件,同比增长13.1%。其中,快递业务量(不包含邮政集团包裹业务)累计完成814.6亿件,同比增长15.9%。 快递业务的“加量不加价”,虽然利好消费者,但以从业者和投资者的角度,就是活儿变多了,但能够拿到的钱却变少了。 国内快递业务竞争越发激烈,顺丰也备受煎熬。 今年5月,将主攻低价市场的丰网打包卖给极兔后,顺丰逐渐向外拓展。 2023年8月21日,顺丰递表港交所。 A股市场主要以机构投资者和散户为主,而香港资本市场更侧重于吸引国际资本。 所以此举背后也能看出顺丰的考量,一来可以多一个融资渠道,二来也有利于公司的国际化布局。 简单来说就是“要钱要市场”。 2 国际化难行 国际化道路实际也是大势所趋。 根据全球财说,有知情人士透露,“菜鸟”预计将于第三季度提交上市申请,并且选择的上市地也是香港;2023年5月,乐舱物流在港交所二次递交招股书;2023年6月,来自印尼的极兔速递也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 另外还有京东物流、中通快递、安能物流,以及顺丰旗下的顺丰同城、嘉里物流等物流企业纷纷挂牌港交所。 所以,顺丰此番赴港二次上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形势所迫,但也只能硬着头皮跟着推进。 顺丰的国际化道路主要是通过嘉里物流来达成。 2021年9月,顺丰耗资175.55亿港元(约合164.18亿元人民币)收购总部位于香港的嘉里物流,而嘉里物流在东南亚深耕多年,对于顺丰来说,其重要性非同一般。 但嘉里物流在今年上半年仍未给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成绩。 根据嘉里物流的中期报告,2023年上半年,嘉里物流收入下跌47%至253亿港元,核心纯利和国际货运业务的分部溢利则分别下跌84%和82%。 受此影响,顺丰供应链及国际业务也出现了38%的大幅下滑。 根据招股书,顺丰的供应链及国际分部2023年净亏损3.08亿元,相较于2022年的16.89亿元,同比下降了118.24%。 不仅没能带给总部增量,反而严重拖累利润。 再加上极兔、菜鸟、京东以及中通等公司在东南亚的布局,未来东南亚快递业务的战况恐怕还会进一步升级。 3 基本盘不稳? 1993年,顺丰刚成立时,主要还是经营进出港的商务快件,这也奠定了其以寄文件为主的基础和对时效性的追捧。 发票、文件一直是顺丰较为重要的业务,在建设物流过程中,作为快递业当之无愧的一哥,顺丰开始建机场、买飞机,而这是要经过行政审批的。 此时的顺丰,风头正盛。 随着电商行业的兴起,在顺丰、EMS主导的时效件之外,电商件也迅速兴起。其间顺丰屡次尝试入局失败,但自营的机场仍为顺丰构筑一定的护城河,基本盘很难被攻破。 妙投APP的一篇文章也点出了,“市场份额10%”是顺丰非常在意的底线。 但就像打败统一的不是康师傅,而是美团一样;未来击溃顺丰的可能不是三通一达或极兔,而是发票、文件电子化。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时,电子发票开具数量为3.5亿张,等到2021年,已经达到了500亿张,是前者的143倍。 以发票、文件为主的时效件的势弱,或许也是顺丰为什么那么着急布局电商件和国际化的原因之一。 而顺丰的电商件难以切入的背后,更多还是缺乏一个强大的电商平台支持。 在这一方面,三通一达过去主要仰仗阿里,极兔傍上了拼多多这棵大树,京东有自建物流团队,国内的几大电商平台基本被瓜分完毕。 顺丰虽有心在电商件方面有所建树,但电商件的快递选择权基本在平台和商家手中,消费者自主选择空间不大,顺丰的优势就很难发挥出来。 这种有力无处使的感觉很是憋屈,但也是中年危机里非常常见的一种状态。 已有的物流体系该如何利用起来?能否发展出第二增长曲线?这场中年危机如何应对?国际化能不能带来新的生机?我们且行且看。